发布日期:2024-12-16 浏览:
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、长期性、战略性问题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提出“以应对老龄化、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”,并就“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”作了重要部署。青年是一座城市高质量人口的重要来源,也是城市间竞相争夺的宝贵资源。在当前人口持续出现负增长的趋势下,温州要高度重视青年婚育工作,引导树立积极婚育观,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,为全力冲刺千万级常住人口城市聚势赋能。
准确把握当代青年婚育观的发展动向
随着社会的发展,青年的生活方式、观念等发生较大转变,婚育观也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。从主观方面看,青年婚育的自我意识在增强。相较于婚育“传宗接代”“多子多福”等传统观念,当代青年更在乎婚育带来的情感价值和个体幸福,强调“尊重多元”“自主选择”和“开放包容”,结婚与生育已经从人生“必选项”变为“可选项”,“单身主义”“丁克一族”越来越多。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大学生更关注自我价值、事业发展与情感质量,面对婚育更为谨慎。从客观方面看,青年婚育的阻碍因素在增多。当前,婚育阻力主要来源于经济成本、个人发展需求等多方面。其中,首当其冲的是经济压力“,天价彩礼”令很多男性青年谈“婚”色变。其次“,成家”与“立业”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,结婚和生育对时间、精力的占用让正值事业攀登期的青年分身乏术、望而却步。
引导当代青年树立积极婚育观的对策建议
当前,青年既存在“不想生”的主观意愿,也存在“不敢生”现实难题,亟须各方同心协力、多措并举、靶向施策,不断提振青年的婚育信心,引导树立更加积极向上的婚育观,着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。
首先,是要科学制定减轻青年婚育压力的政策举措。当前,住房、教育、医疗是压在青年身上的“三座大山”,可以说,下阶段的人口走向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政策能多大程度缓解青年的压力、减轻青年的负担,为提振青年婚育信心提供更加精准的政策支持。要科学测算未来人口规模与结构,根据城市人口发展趋势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。要提高生育福利,降低养育成本,采取生育奖励、育儿补贴、婚育假期等措施,实行更具导向性、激励性的生育奖补政策。同时,要积极促进青年充分就业。就业是最大的民生,没有就业的保障,可持续高质量的人口发展就无从谈起。尤其是对于青年群体来说,对就业形势的关注和对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的预期,是影响他们婚育观的重要因素。要为青年提供更多样的就业机会和更稳定的工作岗位,帮助青年增强立业的才干、积蓄成家的资本。
其次,是要积极营造纾解青年婚育焦虑的社会氛围。在经济发达、国民受教育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均出现了新生人口下降的情况,婚育意愿下滑已成为全球共性。因此,有必要在全社会营造更加尊重青年、尊重婚育、尊重家庭的良好氛围。要加强对青年适龄婚育的理念宣传和舆论引导,讲好新时代甜蜜爱情、幸福婚姻、和谐家庭的故事,特别是在微信、抖音、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宣传婚恋的积极意义,淡化互联网上、影视剧中一些恋爱综艺、社会新闻对婚恋的负面宣传与过度渲染,鼓励青年人在法定年龄结婚、在黄金生育期生育。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,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,倡导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,鼓励夫妻共担育儿责任,扎实推进婚俗改革和移风易俗,破除婚嫁大操大办、高额彩礼等陈规陋习,培育积极向上的婚俗文化。
再而,是要探索开设加强青年婚育教育的相关课程。青春期正是婚恋观、生育观、家庭观成型的关键时期。为此,需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婚育观教育。目前,国内多数学校尚未开设此类课程,仅有少数高校开始了探索开设婚育方面的选修课,但尚未纳入必修范畴。面对学生对婚恋、婚育知识的迫切需求,学校应积极应对,探索开设相关课程,既回应学生需求,也履行社会责任。要主动在教育教学中增加婚恋观、生育观、家庭观的引导,增强青少年学生对于生命历程各个阶段婚育知识的了解,普及相关法律知识,倡导两性交友过程中互相尊重观念。要加强青少年学生对性知识的教育。当前,学生的性教育普及率较低,受传统文化影响,很多学生羞于请教和探讨此类问题,他们的性知识来源主要通过手机网络等途径获知,难免存在信息不全、信息不良等问题,从而在遇到困难问题时不能妥善解决。为此,学校应积极转变传统思维,加大力度普及性知识,通过科学、全面、系统的性教育,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正确的性观念。【本文系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(24BM043YB)研究成果】